首页 > R1

水蓑衣

水蓑衣,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salicifolia(Vahl)Nees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作用。主治时行热毒,丹毒,黄疸,口疮,咽喉肿痛,乳痈,吐衄,跌打伤痛,骨折,毒蛇咬伤。

水蓑衣【中文名称】水蓑衣【拉丁文名】Hygrophilasalicifolia(Vahl)Nees【别名】大青草、青泽兰、化痰清、方箭草、水骨节、水箭草、锁药、窜心蛇、九节花、接骨草、节节同、节上花、穿心蛇、鱼骨草、水胆草、冰疔药、墨菜(广东、广西)、细叶墨菜(海南)【道地产区】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凉【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水蓑衣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水蓑衣主治

时行热毒,丹毒,黄疸,口疮,咽喉肿痛,乳痈,吐衄,跌打伤痛,骨折,毒蛇咬伤。

水蓑衣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泡酒;或纹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水蓑衣注意事项

胃寒者慎服。

水蓑衣药理作用

本品叶中含较多的钾盐,故有非特异性利尿作用。

水蓑衣相关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化痰,止咳,止吐血。

2、《贵州草药》:化瘀止痛,舒筋壮骨。治骨折,劳伤,跌打疼痛。

3、《广西本草选编》:健胃消食,消肿解毒。主治食欲不振,呕吐,破伤风,咽喉肿痛,乳腺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治咽喉炎,乳腺炎,吐血,衄血,百日咳。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5、《广西民族药简编》:全草水煎服,治关节炎(侗族)。

6、《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通络,理气祛瘀。

临床应用

水蓑衣相关配伍

1、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大青草18g,丹参、夏枯草各9g。水煎服。

2、治百日咳:窜心蛇、葫芦茶各30g,鹅不食草3g。水煎服。(《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

3、治劳伤,跌打疼痛:九节花60g,石菖蒲6g。泡酒服。

4、治骨折:先正骨,再用九节花适量捣绒,加酒炒热外敷;并捣绒取汁半茶杯内服,每日1次。(3-4方出自《贵州草药》)

5、治外伤吐血:鲜水蓑衣叶60g,捣烂纹汁,冲黄酒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水蓑衣采收加工

夏、秋季釆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水蓑衣药材性状

全草长约60cm,茎略呈方柱形,具棱,节处被疏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部叶为椭圆形,长3-14cm,宽2-15m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全缘。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水蓑衣植物种属

爵床科水蓑衣属水蓑衣。

水蓑衣形态特征

一年生至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圆柱形,暗棕色,无毛或被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通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4cm,宽8-20m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有线条状钟乳体。花3-7朵簇生叶腋;苞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6mm;小苞片披针形或条形,长约为花萼的一半;蕊6-8mm,被短糙毛,5裂达中部,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有毛;花冠淡红紫色,长约1cm,外有微毛,冠檐二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裂片圆形;雄蕊4,二强;子房无毛,具长花柱,柱头钩曲。蒴果条形,长约10mm。种子16-32颗,细小,四方状圆形而扁,淡褐色,浸水即现白色密绒毛。花期9-10月。

水蓑衣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水蓑衣道地产区

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民间草药,自产自销。

水蓑衣生长环境

生于溪沟边或阴湿地的草丛中。


  • 暂无相关文章
  • Posted in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