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疙瘩,中药名。为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羽叶鬼灯檠RodgersiapinnataFranch.的根状茎。植物羽叶鬼灯檠,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具有消炎止痢,调经止痛,止血之功效。主治肠炎,菌痢,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肿痛。
【中文名称】蛇疙瘩【拉丁文名】RodgersiapinnataFranch.【别名】红姜、野黄姜、岩陀、毛头寒、半边伞、紫姜、大红袍、岩七、红升麻(云南)。【道地产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性味归经】味苦、微甘、涩,性平【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蛇疙瘩功能
消炎止痢,调经止痛,止血。
蛇疙瘩主治
肠炎,菌痢,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肿痛。
蛇疙瘩用法用量
内服:9-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服3g,酒吞服。
蛇疙瘩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蛇疙瘩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治痨伤咳嗽,劳伤疼痛,跌打疼痛,月经不调。
2、《云南中草药》:通经活血,消食止泻。治骨折,风湿痛,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
蛇疙瘩相关配伍
1、治月经不调,野黄姜、益母草各15g。煨水服。(《贵州草药》)2、治劳伤疼痛,野黄姜15g,大血藤45g,见血飞、三角风各30g,紫金莲15g,矮陀陀、小血藤各60g。泡酒1500g。早晚各服1次,每次30g。(《贵州草药》)
3、治刀伤出血,岩陀,研细粉,撒伤口。(《云南中草药选》)
加工炮制
蛇疙瘩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或切片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蛇疙瘩药材性状
根茎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8-25cm,直径1.5-6cm。表面褐色,有纵皱纹,上侧有数个黄褐色茎痕,一端有残留叶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长绒毛,下侧有残存细根及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有纤维状突起及多数白色亮晶小点。气微,味苦、涩,微甘。以条粗、断面色黄白或粉红、质坚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蛇疙瘩植物种属
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羽叶鬼灯檠。
蛇疙瘩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状茎粗大,坚硬,斜生或近横生,有棕褐色鳞片。茎直立,带紫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长柄,上部叶柄渐短;小叶3-7片。对生,茎下部叶的侧生小叶常密集成轮生状,小叶片纸质,倒卵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长11-8厘米,宽5-11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被粗毛,尤以背面脉上最多,叶轴被粗毛。夏季开黄白色花,圆锥花序顶生,长达30厘米,花芳香;花萼5片,卵圆至长圆形,外微黄,内白色,无花瓣;雄蕊10个,比萼片稍长;心皮2个,基部合生。蒴果。2心皮先端有外弯短喙。种子细小。
蛇疙瘩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蛇疙瘩道地产区
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蛇疙瘩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溪谷边阴湿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