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草,中药名。为蓼科植物柳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hbth.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具有解毒,健脾,化湿,活血,截疟之功效。常用于疮疡肿痛,暑湿腹泻,肠炎痢疾,小儿疳积,跌打伤疼,疟疾。
【中文名称】辣蓼草【别名】辣蓼、酸模叶蓼、旱苗蓼、苦蓼、大马蓼、白辣蓼【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心、大肠经【毒性】无毒【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辣蓼草功能
解毒,健脾,化湿,活血,截疟。辣蓼草主治
疮疡肿痛,暑湿腹泻,肠炎痢疾,小儿疳积,跌打伤疼,疟疾。辣蓼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辣蓼草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辣蓼草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除湿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肠炎,痢疾,中暑腹痛,疟疾,小儿疳积。”
临床应用
辣蓼草相关配伍
1、治肠炎、痢疾:绵毛大马蓼根研末24g,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福建药物志》)
2、治中暑腹痛:绵毛大马蓼鲜叶芽12g,食盐少许,捣烂或搓烂,开水送服。(《福建药物志》)
3、治小儿疟疾:绵毛大马蓼15-18g,麦芽12g。水煎,早晚饭前2次分服。(《福建药物志》)
4、治疟疾:绵毛大马蓼叶、桃叶各等分。研末,调酒水制成丸,早晚各服3g。(《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辣蓼草采收加工
夏、秋间采收,晾干。
药材鉴别
辣蓼草药材性状
茎直径约至6mm;表面有紫红色斑点。叶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无毛或被稀白色绵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有腺点;托叶鞘无缘毛。圆锥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点。气微,辛、辣。
以叶多、带花、味辛辣浓烈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辣蓼草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柳叶蓼。辣蓼草形态特征
柳叶蓼,又名绵毛酸模叶蓼、柳叶大马蓼、绵毛大马蓼。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茎直立,具分枝,无毛,节部膨大。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常有一个大的黑褐色新月形斑点,两面沿中脉被短硬伏毛,全缘,边缘具粗缘毛;叶柄短,具短硬伏毛;托叶鞘筒状,长1.5-3厘米,膜质,淡褐色,无毛,具多数脉,顶端截形,无缘毛,稀具短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近直立,花紧密,通常由数个花穗再组成圆锥状,花序梗被腺体;苞片漏斗状,边缘具稀疏短缘毛;花被淡红色或白色,4(5)深裂,花被片椭圆形,外面两面较大,脉粗壮,顶端叉分,外弯;雄蕊通常6。瘦果宽卵形,双凹,长2-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7-9月。辣蓼草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辣蓼草生长环境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