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R1

痰火草

痰火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大苞水竹叶Murdanniabracteata(C.B.Clarke)J.K.MortonexHong的全草。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化痰散结,清热通淋之功效。用于瘰疬痰核,热淋。

痰火草【中文名称】痰火草【别名】围夹草、癌草、青竹壳菜、青鸭跖草【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肺经【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痰火草功能

化痰散结,清热通淋。

痰火草主治

用于瘰疬痰核,热淋。

痰火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痰火草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痰火草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化痰散结。主治淋巴结结核。

临床应用

痰火草相关配伍

1、治痔疮肿痛:鲜痰火草60g,炖豆腐服。

2、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鲜痰火草50g,炖蛏干服,连服10天为1疗程。

3、治淋巴结结核:鲜痰火草40g,鸭皂树30g,山芝麻10g,梅叶冬青20g,水煎服。

4、治前列腺炎:痰火草20g,一枝黄花、金丝草、车前草各15g,水煎服。

5、治咽喉炎:痰火草、山芝麻各15g,圆羊齿50h,水煎服。(1-5方出自《常用草药图集》)

加工炮制

痰火草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痰火草药材性状

根须状,黄白色,茎鲜时圆柱形,干后收缩,表面有皱缩条纹,有毛,下部节下生须根。叶互生,无明显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叶片皱卷,展平呈宽披针形,直出平行脉。花蓝白色,数朵密集成顶生长圆形或近圆球形的头状花序,小苞片大,膜质,近球形,覆瓦状排列,花萼3,花瓣3,有短爪。味甘、淡。

植物学信息

痰火草植物种属

鸭跖草科植物大苞水竹叶。

痰火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的可见到横走根状茎)。根须状而极多,直径0.5-1毫米,相当密地被长绒毛。主茎不育,极短,可育茎通常2支,由主茎下部叶丛中发出,长而匍匐,顶端上升,节上生根,长20-60厘米,全面被细柔毛或仅一侧被毛,节间长达10厘米。叶在主茎上的密集成莲座状,剑形,长20-30厘米,宽1.2-1.8厘米,下部边缘有细长睫毛,上面无毛,下面有短毛或无毛;可育茎上的叶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1.5厘米,两面无毛或背面有糙毛,叶鞘全面被细长柔毛或仅沿口部一侧有刚毛。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2-3个,少单个;总苞片叶状,但较小;聚伞花序因花极为密集而呈头状,具2-3厘米长的总梗;苞片圆形,长5-7毫米,早落;花梗极短,果期伸长,长2-3毫米,强烈弯曲;萼片草质,卵状椭圆形,浅舟状,长约4毫米;花瓣蓝色。蒴果宽椭圆状三棱形,长4毫米。种子黄棕色,具由胚盖发出的辐射条纹,并有白色细网纹,无孔。花果期5-11月。

痰火草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痰火草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850m的水沟边及密林下。


  • 暂无相关文章
  • Posted in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