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中药名。为楝科楝属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疥癣,湿疮。
【中文名称】苦楝皮【拉丁文名】Meliae Cortex【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苦楝树白皮、东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树皮、苦楝根皮【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脾、胃经【毒性】有毒【药材分类】植物【医保类型】医保(苦楝皮)
功效作用
苦楝皮功能
杀虫,疗癣。
苦楝皮主治
1、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
2、疥癣、湿疮: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苦楝皮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苦楝皮不良反应
1、川楝素是驱蛔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毒成分。从毒理研究结果来看,其毒性较强,对猪、猫、狗、猴等多种动物均敏感,化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且属强累积性药物。此外,异川楝素、苦楝子毒素也是毒性成分。
2、苦楝皮治疗量即可见不良反应,若服用过量则可致严重呕吐、腹泻,呼吸中枢麻痹,中毒性肝炎,腹腔内脏出血,精神失常,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严重中毒反应多是因误服、用药过量或患者机体特殊敏感性所致。救治措施主要为常规处理,对症治疗。
4、预防中毒尤为重要。应注意掌握适应证,严格控制用量,进行合理配伍以增加疗效、减轻毒性,避免连续长期用药,并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等因素,灵活掌握剂型和用量,婴幼儿尤应谨慎。
苦楝皮注意事项
体弱、肝肾不良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用。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吐吐、腹痛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苦楝皮化学成分
本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
苦楝皮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主要成分为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本品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并能抗血吸虫。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治疗作用,使兔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抑制大鼠呼吸等。
苦楝皮毒理作用
川楝素小鼠腹腔、静脉、皮下和口服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mg/kg、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0mg/kg。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注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其程度因动物种类而异,口服川楝素后,大鼠胃粘膜发生水肿、炎症及溃疡,部分犬呕吐。还可引起犬、兔、猴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极度狭窄,小鼠血浆ALT升高,灌服大剂量川楝素,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致死,死亡原因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环衰竭。小鼠蓄积性毒性的LD50半数致死量为18.7mg/kg,蓄积系数为1.13,属强蓄积性药物。猴亚急性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ALT升高,其次是肌无力。大体解剖发现,各剂量组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脏瘀血。显微镜检发现,猴小血管内膜表面有棕黄色颗粒沉积,且剂量越大沉积越多。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可见枯否细胞及吞噬颗粒;脑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和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加。
苦楝皮相关论述
《名医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临床应用
苦楝皮临床应用
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治蛔虫病,如化虫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钩虫病,如楝榴二皮饮(《湖北药物志》)。
苦楝皮鉴别用药
1、苦楝皮、川楝皮、苦木树皮、南酸枣的根皮及干皮:苦楝皮、川楝皮均为传统道地药材,皆为驱虫药,临床使用广泛,称为正品。苦楝皮杀虫之力较川楝为强,且可用于疥疮;而川楝皮除杀虫、疗癣外,能导小肠之热、膀胱之热,引心火下行,具有舒肝行气止痛之功,为治心痛及疝气之要药,偏用于治疗肝气郁结之胁肋疼痛,肝胃不和之脘腹胀痛及疝气疼痛。苦木树皮来源为樗树科苦树的树皮,南酸枣根皮及干皮来源于漆树科南酸枣的根皮干皮,二者均为伪品。苦木树皮具强烈毒性,只供外洗痈疖肿毒、疥癣,不可内服,误用则有中毒的危险;南酸枣根皮及干皮具有收敛、止痛、止血之功,不作驱虫用。
2、苦楝皮与使君子:二者均能驱虫,且皆善于驱杀蛔虫。苦楝皮苦寒有毒,易伤脾胃,且有燥湿疗癣之功,可外用于疥癣瘙痒;使君子甘温,益脾胃,有很好的健脾消积疗疳的作用,多用于小儿疳积,乳食停滞等。
苦楝皮相关药品
杀虫丸、小儿疳积糖、癣药膏。
苦楝皮相关方剂
化虫丸(《和剂局方》)、下虫丸(《证治准绳》)、碧金散(《危氏得效方》)。
加工炮制
苦楝皮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剥取,干燥,或除去粗皮,干燥。
苦楝皮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苦楝皮鉴别
1、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2、本品粉末红棕色。纤维多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草酸钙方晶较多,呈正方形、多面形或类双锥形,直径14-25μm。木栓细胞多角形,内含红棕色物。
3、取本品粉末2g,加水40ml,超声处理1小时,放冷,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儿茶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苦楝皮药材性状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无臭,味苦。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苦楝皮植物种属
楝科楝属植物楝或川楝。
苦楝皮形态特征
1、楝: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苦楝皮分布区域
1、楝: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川楝: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苦楝皮道地产区
楝树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川楝树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肃南部等地。
苦楝皮生长环境
1、楝: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川楝: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苦楝皮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苦楝皮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苦楝皮栽培技术
育苗移栽法:10-11月选择20年以上的老树,进行采种。春季4月播种前用温水浸种4-5d按行距30-45cm开条沟,沟深6cm,将种子播入,覆土压实。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5m×5m开穴,穴径1.2m,深80cm,底层施厩肥,上覆细土10cm,每穴栽种1株,栽种时要使根部舒展,土壤与根部密接,覆土压实,浇水。
苦楝皮病虫防治
1、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丛技病、花叶病、叶斑病。
2、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星天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