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R1

石鲫

石鲫,中药名。为鲤科动物华鳈SarcocheilichthyssinensisBleeker的肉。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具有健脾胃,利小便,解热毒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后饱胀,水肿胀满,黄疸,痈疮肿毒。

石鲫【中文名称】石鲫【拉丁文名】SarcocheilichthyssinensisBleeker【别名】山鲫鱼、老母猪鱼、花石鲫、花鱼、鳈、山鲤子【道地产区】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毒性】无毒【药材分类】动物【声明】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石鲫功能

健脾胃,利小便,解热毒。

石鲫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后饱胀,水肿胀满,黄疸,痈疮肿毒。

石鲫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50-100g。

石鲫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石鲫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主治水肿胀满,黄疸。

临床应用

石鲫相关配伍

1、治消化不良:山鲫鱼1条(去脏),鸡内金、神曲各15g(研细置鱼腹中)。久煎。食肉饮汁,每日服2次。

2、治肾炎浮肿、小便不利:山鲫鱼1条,陈皮5g,茶叶适量。久煎。食肉饮汁,每日服2次。(1-2方出自《中国动物药》)

加工炮制

石鲫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鲜用。

动物学信息

石鲫动物属种

鲤科动物华鳈。

石鲫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头背部隆起,腹圆无腹棱。头短,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下咽齿1行,齿端呈钩状,外侧1个呈圆柱形。鳃耙外侧8-9。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口角有1对短须。鳞中等大,侧线鳞40-41。背鳍3,7,不分支鳍条基部较硬,起点在腹鳍之前。臀鳍3,6,较短。尾鳍分叉较浅。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点。各鳍黑色,其边缘为白色。

石鲫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

石鲫道地产区

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

石鲫生长环境

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常栖息于水质澄清、底层多泥沙的流动或静止水域之中。为杂食性鱼类。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和河流。


  • 暂无相关文章
  • Posted in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