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毛刺,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腺毛莓RubusadenophorusRolfe的根或叶。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根具有止痛,止痢,和血调气之功效。根常用于痨伤疼痛,吐血,痢疾,疝气。叶外用适用于黄水疮。
【中文名称】红牛毛刺【别名】雀不站、红毛草、腺毛莓【性味归经】味甘、涩,性温【毒性】无毒【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红牛毛刺功能
根:止痛,止痢,和血调气。红牛毛刺主治
根:痨伤疼痛,吐血,痢疾,疝气。
叶:外用适用于黄水疮。
红牛毛刺用法用量
根:9-30g。叶:适量研末敷患处。红牛毛刺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叶:味甘、涩,性温。有和血调气、止痛止痢的功效。用于劳伤疼痛、吐血、痢疾、疝气。”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临床应用
红牛毛刺相关配伍
治疝气及走子:红牛毛刺根三钱至六钱,煎水服。
加工炮制
红牛毛刺采收加工
根:夏、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叶:夏、秋季采叶,晒干。
植物学信息
红牛毛刺植物种属
蔷薇科植物腺毛莓。红牛毛刺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高0.5-2m。小枝浅褐色至褐红色,具紫红色腺毛、柔毛和稀疏宽扁的皮刺。羽状复叶,小叶3枚,草质,宽卵形或卵形,长4-11cm,宽2-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上下两面均具稀疏柔毛,下面沿叶脉有稀疏腺毛,边缘具粗锐重锯齿;叶柄长5-8cm,顶生小叶柄长2.5-4cm,均具腺毛、柔毛和稀疏皮刺;托叶线状披针形,具柔毛和稀疏腺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苞片和花萼均密被带黄色长柔毛和紫红色腺毛;花梗长0.6-1.2cm;苞片披针形;花较小,直径6-8mm;萼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后常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具爪,紫红色;花丝线形;花柱无毛,子房上位,微具柔毛。核果球形,直径约1cm,红色,无毛或微具柔毛;核具显明皱纹。花期4-6月,果期6-7月。红牛毛刺分布区域
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红牛毛刺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地、山谷、疏林湿润地或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