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酱,中药名。为胡椒科植物蒟酱PiperbetleL.的果穗。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温中下气,消痰散结,止痛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牙痛。
【中文名称】蒟酱【别名】枸酱、蒟子、七荜茇、大荜茇、蒟青、槟榔蒟、青萎、香荖、芦子、大芦子、青蒟、槟榔蒌【毒性】无毒《新修本草》【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蒟酱功能
温中下气,消痰散结,止痛。蒟酱主治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牙痛。蒟酱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外用:适量,研末掺。蒟酱注意事项
阴虚患者忌用。蒟酱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味辛,温,无毒。”
2、《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散,无毒。气之厚者,阳也。臭香。”
3、《纲目》:“气热,味辛。阳也,浮也。”
4、《齐民要术》:“下气消谷。”
5、《新修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6、《食疗本草》:“温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7、《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8、《药性考》:“温脾止泻。”
9、《国药提要》:“健胃,祛痰,止泻。”
10、《食物中药与便方》:“行气化痰,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
蒟酱相关配伍
1.治胃寒痛:蒟酱果6g。水煎加红糖温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梃(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3.治皮肤湿疹、脚癣、股癣:蒟酱果。煎汤洗之。(《食物中药与便方》)
加工炮制
蒟酱采收加工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1d后,纵破为二,晒干。蒟酱炮制方法
《雷公炮灸论》:“凡使,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植物学信息
蒟酱植物种属
胡椒科植物蒟酱。蒟酱形态特征
蒟酱,又名浮留藤《新修本草》,扶留藤、蒌藤《纲目》。藤本,长达数米。枝梢近木质,茎无毛,常绿,攀援,节上常生根。叶互生,大而厚,纸质至近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叶柄长2-5cm,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长7-15cm,宽5-11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最上1对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离基0.7-2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网状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稀倒卵形,近无柄,盾状,直径1-1.3mm;雄蕊2,花药肾形,2裂,花丝粗,与花药等长或较长;雌花序长约3-5cm,于果期延长,直径约10mm,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中并与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长约0.6mm,被绒毛。浆果,先端稍凸,有绒毛,下部与花轴合生成为一柱状、肉质、带红色果穗。花期5-7月。蒟酱分布区域
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蒟酱生长环境
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