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R1

泥鳅滑液

泥鳅滑液,中药名。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花鳅CobitistaenisLinnaeus和大鳞泥鳅Misgurnusmizolepis(Gunther)身上刮取的粘液。泥鳅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花鳅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大鳞泥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具有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小便不通,热淋,痈疽,丹毒,疔肿,腮腺炎,中耳炎,烧伤,漆疮。

泥鳅滑液【中文名称】泥鳅滑液【别名】泥鳅液、鱼鳅液【性味归经】味辛,性寒。归肝、膀胱经【药材分类】动物【声明】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泥鳅滑液功能

利尿通淋,解毒消肿。泥鳅滑液主治

用于小便不通,热淋,痈疽,丹毒,疔肿,腮腺炎,中耳炎,烧伤,漆疮。泥鳅滑液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搽;或滴耳。内服:冲,适量。泥鳅滑液相关论述

1、《卫生易简方》:“治紫癜,白癜风。”

2、《四川中药志》1962年版:“利小便。治小便不通,热淋。”

3、《山东药用动物》:“抗菌。(治)腮腺炎及各种急性炎肿。”

临床应用

泥鳅滑液相关配伍

1、治小便不通,热淋:泥鳅身上撒以白糖,使粘液与白糖混和,去泥鳅用其涎,兑冷开水一盅服。(《四川中药志》1962年)

2、治痈:泥鳅10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拌,腻滑涎即出。鳅死,去鳅,用此糖糊涂布。每日3-4次。(《动植物民间药》)

3、治丹毒、面疔、瘰疽(指头疔)、腮腺炎:活泥鳅10-20条,先养于清水中漂去泥污,再置盆中,投入白糖适量,搅拌约10min,取滑液糖浆,涂于患部,干即更换。(《山东药用动物》)

4、治中耳炎: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干则再滴。(《动植物民间药》)

5、治漆疮:用泥鳅体上的粘液涂患处。(《常见药用动物》)

加工炮制

泥鳅滑液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用清水养殖,用时刮下其身上的粘液,鲜用。

动物学信息

泥鳅滑液动物属种

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和大鳞泥鳅。泥鳅滑液形态特征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肛门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 暂无相关文章
  • Posted in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