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中文名称】马耳草【拉丁文名】CommelinabengalensisL.【别名】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竹叶菜、火柴头、千日晒、大号日头舅、大叶兰花竹仔草、粉节草、大叶兰花草、竹节花。【道地产区】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胃、膀胱经【毒性】无毒【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马耳草功能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马耳草主治
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马耳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马耳草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马耳草相关论述
《河北中草药》:苦,寒。
《福建药物志》:甘,寒。
《河北中草药》:治发热烦渴,热痢,小便不利,痔疮,疔疮痈肿及蛇、蝎、毒虫咬伤,疟疾,心脏病,血吸虫病。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小便短赤涩痛,赤痢,疔疮。
《福建药物志》: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治喉炎。
临床应用
马耳草相关配伍
1.治小便不通,淋沥作痛:取(竹叶菜)30-60g。酌加水煎,可代茶常饮。(《福建民间草药》)
2.治赤痢:鲜(饭包草)全草60-9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治疔疮肿毒,红肿疼痛:取鲜的(竹叶菜)全草一握。以冷开水洗净,和冬蜜捣匀敷贴,每日换2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蛇伤:鲜(竹叶菜),以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冷服,渣敷伤部。(《福建民间草药》)5.治痔疮:饭包草适量。煎洗患处。(《河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马耳草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马耳草植物种属
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
马耳草形态特征
饭包草: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横生,茎上部直立,基部匍匐,多少被毛。叶互生,有柄;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3-6.5cm,宽1.5-3.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渐狭而成阔柄状,全缘,边缘有毛,两面被短柔毛或疏长毛或近无毛;叶鞘近膜质,有数条脉纹;苞片漏斗状,长约1.2cm,宽约1.6cm,与上部叶对生或1-3个聚生,无柄或具极短柄。聚伞花序数朵,几不伸出苞片,花梗短;萼片3,膜质,其中2片基部常合生;花蓝色,花瓣3,直径约8mm;雄蕊6,能育雄蕊3,花丝丝状,无毛;子房长圆形,具棱,长约1.5mm,花柱线形。蒴果椭圆形,膜质,长约5mm。种子5颗,肾形,黑褐色,表面有窝孔及皱纹。花期6-7月,果期11-12月。
马耳草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马耳草道地产区
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马耳草生长环境
生于田边、沟内或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