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参,中药名。为兰科植物大叶火烧兰EpipactismaireiSchltr.的根茎和根。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理气活血,祛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胸痛,咳嗽,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中文名称】兰竹参【别名】火烧兰、黑搜山虎、鸡嗉子花、小乌纱、羊合七【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归肺、肝、胃、大肠经【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兰竹参功能
理气活血,祛瘀解毒。兰竹参主治
胸痛,咳嗽,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兰竹参用法用量
6-9g;或泡酒服。兰竹参相关论述
1、《甘肃中草药手册》:“行气,清热。主治红肿疮毒。”
2、《全国中草药汇编》:“祛瘀。主治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兰竹参相关配伍
1、治膀胱疝气(睾丸肿大):鸡嗉子花30g,虎杖、小木通各15g。泡酒服,每日3次,每次15g。(《贵州草药》)
2、治气滞胸痛:火烧兰、红毛七、四块瓦各9g。水煎加黄酒服。(《陕西中草药》)
兰竹参附注
我区还有一种同属植物小花火烧兰Epipactishelleborine(Linn.)Crantz.高20-65cm,花较多而小,可达45朵,中萼片卵状披针形,舟状,长8-10mm。疗效与本品相似。分布于奉节等县。
加工炮制
兰竹参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兰竹参炮制方法
去杂,洗净,稍闷,切段,干燥。
药材鉴别
兰竹参药材性状
根茎呈结节状,长约1-2cm,直径0.5-1cm,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上面有茎基残留,茎基上有明显的节和纵棱,下面着生多数弯曲不直的须根,长5-15cm,直径2-4mm,皱缩,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微甘。
植物学信息
兰竹参植物种属
兰科植物大叶火烧兰。兰竹参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短,有时不明显,具多条细长的根;根多少呈“之”字形曲折,幼时密被黄褐色柔毛,后期毛脱落。茎直立,上部和花序轴被锈色柔毛,下部无毛,基部具2-3枚鳞片状鞘。叶5-8枚,互生,中部叶较大;叶片卵圆形、卵形至椭圆形,长7-16厘米,宽3-8厘米,先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延伸成鞘状,抱茎,茎上部的叶多为卵状披针形,向上逐渐过渡为花苞片。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具10-20朵花,有时花更多;花苞片椭圆状披针形,下部的等于或稍长于花,向上逐渐变为短于花;子房和花梗长1.2-1.5厘米,被黄褐色或绣色柔毛;花黄绿带紫色、紫褐色或黄褐色,下垂;中萼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舟形,长13-17毫米,宽4-7.5毫米,先端渐尖,背面疏被短柔毛或无毛;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或斜卵形,长14-20毫米,宽5-9毫米,先端渐尖并具小尖头;花瓣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1-17毫米,宽5-9毫米,先端渐尖;唇瓣中部稍缢缩而成上下唇;下唇长6-9毫米,两侧裂片近斜三角形,近直立,高5-6毫米,顶端钝圆,中央具2-3条鸡冠状褶片;褶片基部稍分开且较低,往上靠合且逐渐增高;上唇肥厚,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9毫米,宽3-6毫米,先端急尖;蕊柱连花药长7-8毫米;花药长3-4毫米。蒴果椭圆状,长约2.5厘米,无毛。花期6-7月,果期9月。兰竹参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兰竹参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或高山山坡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