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中药名。为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albumL.及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L.的幼嫩全草。藜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灰绿藜我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
【中文名称】藜【别名】莱、厘、蔓华、蒙华、鹤顶草、红落藜、舜芒谷、红心灰藋、落藜、胭脂菜、飞扬草、灰苋菜、灰藋、灰蓼头草、灰菜、灰灰菜、粉菜、灰藜、灰条、白藜。【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肺、肝经【毒性】小毒【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藜功能
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藜主治
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藜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藜注意事项
人服用后可造成“藜日光过敏性皮炎”,故服后应尽量减少日光照射。藜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光敏作用。
3、降压和抑制心脏作用。
藜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止痒透疹。主治风热感冒,麻疹不透。”
临床应用
藜相关配伍
1、治盗汗:藜15g,夜关门9g,乌莓荪子5个。水煎服,每日服3次。(《湖南药物志》)
2、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30-60g。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藜附注
《救荒本草》:“舜芒谷,俗名红落藜,生田野及人家,旧庄窼上多有之。科苗高五尺余。叶似灰菜而大,微带红色,茎亦高粗,可为柱杖。其中心叶甚红,叶间出穗,结子如粟颗,灰青色。味甜。”
加工炮制
藜采收加工
春、夏季割取全草,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藜药材性状
1.藜:全草黄绿色。茎具条棱。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叶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黄绿色,被粉粒,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长约3cm。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
2.灰绿藜:全草灰黄绿色。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牙齿。叶上面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绿白色。小花在枝上排列成断续的穗状或圆锥状。
植物学信息
藜植物种属
藜科植物藜。藜形态特征
1.藜: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直立,粗壮,具条棱,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多分枝。叶互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的1/2;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6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微纯,基部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粉质。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生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或小的圆锥状花序,生于叶腋和枝顶;花被片5,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伸出花被外;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头2。胞果稍扁,近圆形,果皮与种子贴生,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双凸镜状,黑色,有光泽,表面有浅沟纹。花期8-9月,果期9-10月。2.灰绿藜:形态与藜极相似,但植株较小;植物体有粉,叶下面灰白色。花被片3-4,基部合生;雄蕊1-2,花丝不伸出花被。扁圆形的种子上有细点纹。花果期5-10月。藜分布区域
1.藜: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灰绿藜:我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藜生长环境
1.藜: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2.灰绿藜:生于农田、菜园、村舍附近或有轻度盐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