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莓子,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腺花茅莓RubusparvifoliusL.var.adenochlamys(Focke)Migo的枝叶或根。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河南、湖南、四川。具有理气活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气滞胸闷,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毒。
【中文名称】倒莓子【别名】红梅梢【性味归经】味苦,性平【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倒莓子功能
理气活血,解毒消肿。倒莓子主治
用于气滞胸闷,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毒。倒莓子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倒莓子相关论述
《甘肃中草药手册》:“调气和血,解毒。主治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心胸气胀,吐血,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倒莓子相关配伍
1、治月经赶前错后:红梅梢30g。泡酒服。
2、治跌打肿痛:红梅梢15-30g。水煎服。
3、治恶疮:鲜红梅梢叶适量。捣烂外敷。(1-3方出自《甘肃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倒莓子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茎叶,秋、冬季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倒莓子植物种属
蔷薇科植物腺花茅莓。倒莓子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枝呈弓形弯曲,被柔毛和稀疏钩状皮刺;小叶3枚,在新枝上偶有5枚,菱状圆形或倒卵形,长2.5-6厘米,宽2-6厘米,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边缘有不整齐粗锯齿或缺刻状粗重锯齿,常具浅裂片;叶柄长2.5-5厘米,顶生小叶柄长1-2厘米,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叶线形,长约5-7毫米,具柔毛。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稀顶生花序成短总状,具花数朵至多朵,被柔毛和细刺;花梗长0.5-1.5厘米,具柔毛和稀疏小皮刺;苞片线形,有柔毛;花直径约1厘米;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有时条裂,在花果时均直立开展;花瓣卵圆形或长圆形,粉红至紫红色,基部具爪;雄蕊花丝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果实卵球形,直径1-1.5厘米,红色,无毛或具稀疏柔毛;核有浅皱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倒莓子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河南、湖南、四川。倒莓子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2700m向阳山坡或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