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鸡骨常山,中药名。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AlstoniayunnanensisDiels的根或枝叶。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截疟,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疟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中文名称】滇鸡骨常山【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肝经。【毒性】小毒【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滇鸡骨常山功能
截疟,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滇鸡骨常山主治
疟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滇鸡骨常山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滇鸡骨常山注意事项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及体虚者忌服。”滇鸡骨常山药理作用
1、利尿降压。
2、抗炎作用。
滇鸡骨常山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消肿,治局部红肿。又有降压作用。”
2、《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截疟,消肿止痛。主治疟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腔炎,跌打肿痛,骨折,痈疮。”
临床应用
滇鸡骨常山相关配伍
治骨折:鸡骨常山叶适量,捣烂外包。并用鸡骨常山根和茎60g,泡酒,每服20ml,每日服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滇鸡骨常山采收加工
根秋、冬季采挖,叶夏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滇鸡骨常山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25cm,直径1.5-3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皮部薄,常脱落,木部白色。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裂片状,类白色。气微,味苦。枝多切成厚约1mm的斜片。老枝直径6-8mm,外皮灰褐色,具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中空,木部白色;嫩枝较细,青灰色,外皮易剥离,髓部中空较大。叶轮生,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滇鸡骨常山植物种属
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滇鸡骨常山形态特征
鸡骨常山,又名云南鸭脚树、云南鸡骨常山、云南糖胶树。直立灌木,高1-3m。多分枝,具乳汁,枝条具白色突起皮孔。叶3-5片轮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叶片薄纸质,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长6-18.5cm,宽1.3-4.8cm,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花紫红色,数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被柔毛;花萼片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缘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3cm,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裂片长圆形,长2-6mm,宽1-3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药长圆形,内藏,长约2.5mm;子房高1.5mm,无毛,花柱6mm,柱头棍棒状,先端2裂;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与心皮互生。蓇葖果2枚,离生,线形,先端具尖头,长3-5cm,直径约4mm,无毛。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两端被短缘毛。花期3-6月,果期7-11月。滇鸡骨常山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滇鸡骨常山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