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菌,中药名。为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BoletusspeciosusFrost[Suillusspeciosus(Frost)Kuntz.]、红脚牛肝菌BoletusqueletiiSchulz.、桃红牛肝菌BoletusregiusKrombh.、魔牛肝菌BoletussatanasLenz的子实体。华美牛肝菌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红脚牛肝菌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桃红牛肝菌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魔牛肝菌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消食和中,祛风寒,舒筋络之功效。常用于食少腹胀,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中文名称】牛肝菌【拉丁文名】BoletusspeciosusFrost、BoletusqueletiiSchulz.、BoletusregiusKrombh.、BoletussatanasLenz【别名】见手青【道地产区】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归经】味微甘,性温【毒性】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药材分类】植物【声明】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牛肝菌功能
消食和中,祛风寒,舒筋络。
牛肝菌主治
食少腹胀,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牛肝菌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牛肝菌注意事项
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食后可导致呕吐、腹泻和痉挛,但经煮沸后,毒素可因高温而分解。
牛肝菌药理作用
1、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
2、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1α和白介素-2的作用。
牛肝菌相关论述
1、《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追风,散寒,舒筋,活络。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2、《滇南本草图说》:清热解烦,养血和中。
3、《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助消化。
临床应用
牛肝菌相关配伍
治消化不良,腹胀:见手青6g,马蹄香(根、茎)15g。水煎服。日服2次。(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牛肝菌附注
有相似功效的同属真菌,尚有血红牛肝菌BoletusrubellusKrombh.又名红见手,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细点牛肝菌B.pulverulentusOpat.分布于福建、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植物学信息
牛肝菌植物种属
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红脚牛肝菌.、桃红牛肝菌、魔牛肝菌。
牛肝菌形态特征
1、华美牛肝菌:又名小牛肝菌。菌盖半圆形,后平展,盖宽8-15cm。表面干而平滑,无光泽,玫瑰红色、酒红色,偶尔杂以黄色晕斑。菌肉淡黄色,伤后变蓝色。菌管贴生,蜜黄色,伤后变蓝。柄等粗,上部蜜黄色,基部污褐色,上端具网络。孢子狭纺锤形、长柱状,(11-15)μm×(2.5-3.5)μm。
2、红脚牛肝菌:又名红柄牛肝菌、粉见手、削脚牛肝菌。菌盖中凸而平展。盖宽5-20cm。干,初有微绒毛。黄褐色、红褐色、月桂色。菌肉黄色,伤后变蓝。菌柄等粗,基部不膨大,长4-15cm,径2-3cm。黄色、红色、具深红色或朱红色斑点,不呈网状,柄基伤后初变蓝,后变褐色。孢子纺锤形,(12-16)μm×(4-6)μm。
3、桃红牛肝菌:又名红牛头菌、见手青、紫见手。菌盖阔而平展,干,幼时微粘,初有绒毛,后光滑,宽9-16cm。紫红色、玫瑰红色、血红色。菌肉柠檬黄色,伤后呈淡蓝色。菌管柠檬黄色、硫黄色,伤后变绿褐,弯生,近柄处下陷,柄棒状,基部呈臼形,上端具纵长的条纹,中下部有网络,黄色,基部呈玫瑰红色。孢子近纺锤形,两侧近于对称,(11-15)μm×(4-5)μm。
4、魔牛肝菌:又名细网牛肝菌、仔牛犊、魔王牛肝菌、毒牛肝。菌盖宽7-30cm。半圆形,后近平展。干,有时具龟裂。淡灰色或橄榄褐色,有时有粉红色基调。菌肉白色、淡黄色,伤后变蓝。菌管口红色,伤后初变蓝再转黑。柄短而粗,几呈一短臼形,径可达6cm,长约8cm。孢子纺锤形,椭圆形,(11-15)μm×(4-6)μm。
牛肝菌分布区域
1、华美牛肝菌: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红脚牛肝菌: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桃红牛肝菌: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魔牛肝菌: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牛肝菌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牛肝菌生长环境
1、华美牛肝菌: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喜潮湿,易腐烂,8-9月份为盛产季,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
2、红脚牛肝菌:单生或群生于坚硬木林下,以壳斗科林为普遍,习见于夏、秋季节。此菌初期呈红色为主的色泽,且大型,易被发现。
3、桃红牛肝菌:单生或群生,稀有成簇丛生,多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见于7-10月。
4、魔牛肝菌:生于栎林下或林边草地。7-10月现蕾和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