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R1

白背三七

白背三七,中药名。为菊科三七草属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L)DC.[G.ovalis DC;G.pseudo-china(L.)DC.]的全草。具有清热,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咳嗽,疮疡,烫火伤,跌打损伤,风湿痛,崩漏,外伤出血。

白背三七【中文名称】白背三七【别名】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大绿叶、接骨丹、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性味归经】味辛、淡,性平【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白背三七功能

清热,活血,止血。

白背三七主治

咳嗽,疮疡,烫火伤,跌打损伤,风湿痛,崩漏,外伤出血。

白背三七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白背三七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清热消炎,舒筋活络。”

2、《浙江药用植物志》:“润肺,止血,活血祛瘀。主治气管炎,肺结核,血崩,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烫伤,跌打损伤,疮疖痈肿,骨折。”

临床应用

白背三七相关配伍

1、治百日咳:白背三七茎6-9g,红糖引,煮鸡蛋服。

2、治风湿:白背三七鲜叶半斤。炒鸡蛋吃。

3、治水火烫伤:白背三七鲜叶,捣烂加白糖适量。拌成糊状敷患处。

4、治骨折,外伤出血:白背三七根适量,泡酒服。外用茎叶研末撒布患处。(1-4方出自《云南中草药》)

加工炮制

白背三七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白背三七药材性状

根茎块状,具细长须根。茎圆柱形,棕紫色,被短毛。叶互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呈长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叶缘具不规则缺刻及锯齿,上下表面均具柔毛。有时可见头状花序或总苞。瘦果深褐色,冠毛白色。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白背三七植物种属

菊科三七草属植物白子菜。白背三七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块状,坚实,具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常带紫红色,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多聚生于茎的下部,稍厚,略带肉质;茎下部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卵形,有短叶柄;茎上部叶的边缘有时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成扩展的伞房花丛;总苞1列,总苞片膜质,总苞基部有数枚小苞片;小花全为管状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齿裂;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条,有细长钻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橙黄色,花毛多数,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白背三七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台湾等地。白背三七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疏林下或栽培于农舍附近田边地角上。白背三七生长见习

喜冷凉,喜生于潮湿的林荫下,在华南地区冬季植株可安全越冬,以土层肥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白背三七繁殖方式

育苗移裁。白背三七栽培技术

四季均可种植,以4-9月为佳。苗地育苗时,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充分翻土晒土,并施入少量腐熟的堆肥,掺匀后起畦,平整畦面,土表层颗粒要细小,畦面龟背形。扦插育苗时,从植株茎部剪取插条,每条带2-3个节,用奈乙酸或叼哚乙酸浸后插入土中,扦插后淋足水分,晴日每日2-3次,阴日1-2次。枝条生根成活后即可移栽。双行植,株距20-30cm,每亩植4000-5000株。定植后及时淋缓苗水。


  • 暂无相关文章
  • Posted in R1